人大專題詢問知識產權審判近5年本市知識產權案件年均增幅超30%
更新時間:2020-12-01 15:43:19
來源:北京市政府網站
■賠償數額明顯上升,法官年人均結案逾300件,結案數居全國第一
■本市創設技術調查官工作機制,并實現全市三級法院共享共用
■全市法院專利案件的平均審理時長為274.5天,遠低于美國和歐盟
9月25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就本市知識產權審判工作開展專題詢問。近五年,全市知識產權案件年均增幅超過30%,賠償數額明顯上升,法官年人均結案逾300件,結案數居全國第一。
此前,本次常委會會議還聽取了市高級人民法院相關專項工作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共新收知識產權案件24萬余件,審結22萬余件,收結案數量年均增幅超過30%。
市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寇昉表示,為破解侵權成本低的難題,全市法院堅持知識產權侵權賠償的市場價值導向,使賠償數額與知識產權的類型、創新程度及其市場價值相適應,切實保障權利人獲得充分賠償,判決的平均賠償數額較此前五年有明顯上升。其中商標案件的平均判賠數額從2015年的118526元增加到2019年的417823元;專利案件從428056元增加到619078元;著作權案件從25443元增加到39645元;不正當競爭案件從434624元增加到846845元。
寇昉介紹,為提高審判效率,破解維權周期長的難題,本市創設技術調查官工作機制,并實現全市三級法院共享共用。全市法院專利案件的平均審理時長為274.5天,遠低于美國法院的29個月和歐盟法院的18個月。
此外,寇昉表示,近五年,全市法官年人均審結知識產權案件逾300件,居全國第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和北京互聯網法院此類矛盾尤為突出,審判力量亟待增強。
關注專題詢問
妥善審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
伍義林委員:本市法院審理的涉外知識產權案件中,中外市場主體是否能得到同等保護?
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靳學軍:目前,本市法院每年審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中,涉外案件收結案數量整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當事人涉及90多個國家和地區,原告為外方當事人的案件占比達到75%,充分說明知識產權司法審判的公信力與影響力在不斷增強。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為例,涉外案件中判決賠償額平均為136萬元,且總體呈現逐年增加趨勢。涉外知識產權案件的妥善審理,提升了北京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形象,為我國增強國際知識產權領域參與權、話語權、主動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制止無使用意圖商標注冊行為
呂和順委員: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搶注與疫情相關商標的情況,法院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楊柏勇:采取措施主要包括:用足用好法律,制止無使用意圖的商標注冊行為,加大對連續三年未使用商標的審查力度,通過訴訟程序保障合法申請人利益,避免惡意注冊商標給合法申請人設置障礙等。此外,對確屬惡意注冊的商標,在民事侵權案件中不予保護。
提高電子證據可靠性和證明力
李明霞代表:互聯網法院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方面有何特點,如何保證線上審判的司法公平和法庭嚴肅?
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互聯網法院集中審理全市轄區內11類涉互聯網案件,其中涉網知識產權案件占比達77%。為了適應互聯網審判新特點,互聯網法院建設“天平鏈電子證據平臺”,提高電子證據的可靠性和證明力,節約訴訟成本。建立了全流程一體化的在線訴訟模式,依托電子訴訟平臺、移動微法院,當事人可以在線完成全部訴訟流程。此外,制定發布相關審判規范,對在線訴訟身份認證、證人出庭方式、錄音錄像及庭審筆錄等六類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對在線庭審的著裝、環境、紀律、司法禮儀予以規范,確保在線庭審的規范性和嚴肅性。